查看原文
其他

撕裂:还能不能聊敏感话题了

西雅图M君 M君华州随笔 2020-08-17


 

2020年的头几个月无比魔幻,一桩桩奇事活久见,很多玩笑开着开着就变成了现实。比如,“美国人就没把疫情当多大的事,还能真有全民戴口罩的那天?”  “买把枪就是为了玩,美国还能真乱套不成?”“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,联系这么紧密,还能真脱钩不成?”“公民回自己的国家天经地义,还能真不让回不成?”

 

 “撕裂”,恐怕是最大的感受。

 

  • George Floyd的死和随后的大规模骚乱揭开了美国种族问题这块陈年伤疤,族裔撕裂。

  • 长期居家办公把上班族区分成了待遇悬殊的Zoomers(professionals), zeros (low-paid workers) and Gen Z (young),阶层撕裂。

  • 联邦和地方政府就抗疫、疫情解禁、镇压骚乱互相指责、互相推诿,政治撕裂。

而大洋那边的祖国,由于对疫情的看法、对美国的态度、或者对一个作家的观点不同,因而朋友绝交、家人反目的例子也不少见。M君的大学同班同学微信群里,原本气氛一直融洽,大家年纪相当,教育相似,感情相近,这些年的敏感话题讨论不少,但始终积极正面。没想到在过去的几个月,竟然几次差点吵起来。

 

谈论敏感话题如今成了高危活动,要顶着冒犯别人、丢掉朋友的巨大风险,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。


M君看来,造成如此撕裂的原因可能有三:

 

原因1,信息投喂是个恶魔

 

M君特别喜欢的《黑客帝国MATRIX》与其说是科幻片,不如说是哲学片、预言片。演示了哲学家普特南提出的一个惊悚的思想实验:如果将一个大脑泡在缸子里,并通过计算机与其交换感官信息,那么这个大脑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。

 

以“今日头条”为代表的信息算法推送,使得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、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,构成了一个“投喂时代”。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欢的,你喜欢的就是你将看到的,我们与缸中大脑有什么区别?

 

现在,“兼听则明”越来越成为奢侈。极端的观点从来都是少数,但社交媒体让极端观点更加容易找到同类,形成“回音室” 效应。这会让本来有些惴惴不安的一些极端观点持有者更加坚定、更加极端,更加愿意去持续不断地发声。

 

勒庞在《乌合之众》中说:普通人从未渴求过真理,他们对不合口味的真相视而不见。假如谣言对他们有诱惑力,他们更愿意崇拜谣言。谁向他们提供幻觉,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;谁摧毁他们的幻觉,谁就会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。

 

原因2,悲情的世界观越来越流行

 

在美国,撕裂不是今天才开始的,记得十几年前M君刚到美国读书时,每到选举年,很多车主会在保险杠上贴上车贴,很多家庭也会在门前草坪上插上标语牌,自豪地宣布自己属于哪个阵营。近几年,这些东西越来越少看到了,因为党派和观点之间的分歧和争议越来越大,大多数民众已经不愿意去当众展示了。

 

今年的疫情更是彻底暴露出了特朗普政府的无能,为了挽救人心和争取连任,这位本就没什么道德底线的总统开始了抹黑和甩锅大战,营造悲情的受害者形象,把中国、民主党都树立为假想敌。

 

而在中国,清末的近代中国从天朝上国迅速沦落到被动挨打的东亚病夫,这部屈辱的历史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同时,也使得人们很容易陷入悲情主义的精神氛围,尽管在理智上认同西方国家代表的发展方向,但在感情上则坚决排斥。

 

在这种世界观之下,斗争思维和非敌即友的和二元思维就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。因此我们看到,两国的政客乐于发表敌对的不靠谱言论,民众间阴谋论盛行,对本国人民的“老朋友”满心欢喜,对外界的恶意则放到最大限度解读,华为遭到打压和孟晚舟遭到羁押更是把这一情绪推向高潮。

 

最近很多人在纳闷,为什么民航局非要在美国反制之后才放松“五个一”政策,白白浪费掉争取滞留海外的国人人心的机会,把这个大人情送给美国。其实不难理解,在上边严控疫情和斗争思维的指导下,下边自然是层层加码,即便认识到政策的不合理,但哪个敢于出头,表现出软弱和“不过硬”?这下有了来自外界的倒逼,反倒是有了调整不合理政策的理由和借口。

 

原因3,从人性的共情能力来说,我们对不同的东西,有不同的同步要求。

 

同步要求不高的比如有艺术欣赏,比如喜欢漫威和喜欢文艺片的虽然可能会有鄙视链,但还不至于争吵急眼。


对同步要求比较高的,是感情方面:发生在我身上的悲剧,我希望你同情我;发生在我身上的好事儿,我希望你也跟我一起高兴。

 

但人的特点就是,跟别人一起高兴很容易,一起悲伤就相对比较困难,特别是对发生在遥远的地方、自己无法切身感受的事情。

 

那些一二月份对中国疫情冷漠旁观的美国人,那些四五月份对美国疫情幸灾乐祸的中国人,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对待家人、对待友人很可能是善良的、可爱的。但是受限于认知能力、共情能力,他们表现得冷漠冷血,充满敌意。

 

别忘了,人性天然希望别人同情我身上的悲剧,因而这种冷漠和敌意会反反复复,形成闭环的正反馈,加重双方的隔阂。

 




整个世界撕裂的如此严重,那么我们怎么能不招人烦的去谈论敏感话题呢?借鉴哈佛商业评论一篇老文的观点,可以有以下一些办法:

 

第一,先要摆一个向对方学习的姿态。原来你支持特朗普啊,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看法,但我对你的看法很感兴趣,请问您能不能跟我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呢?

 

第二,在说自己的观点之前,还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!我对移民问题的看法跟您不太一样,不过我不是来跟您争论的……我能说说我的看法吗?

 

第三,全程要充分尊重对方。作者说,尊重就如同空气,如果你突然把尊重拿走,那对方满脑子想的就只是尊重!我非常珍视你的视角!我想听到你的观点,而且我也不敢假设我的观点是对的。

 

第四,寻找双方的共同点。先得找到共识,才能从这个共识出发去谈具体的问题。这个共识可以是爱国,可以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,可以是给孩子们更好的未来。

 

对话的关键,就是一定要让双方都有心理安全感。哪怕你觉得这个人差到不行,你也得在他身上找到一个值得尊重的地方,否则这个话就没法谈。一旦有一方失去安全感,进入防守反击的状态,肯定谈崩。

 



M君需要提醒的是,上面这些道理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,需要有意识的努力,去克服自己的情绪和既有观点。

 

另外,千万不要把这些道理当成说服别人的“技巧”和“工具”。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赢得什么争论,去说服他们。


更重要的是,我们首先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封闭的思想,去了解不同的观点,去理解他们这么想的出发点和深层次原因,在别人和自己的心里种下相互理解的种子。

 

兼听则明,让我们穷尽一生,努力做个有智慧、宽容有爱的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